香港之夏、印尼之秋:不自由毋寧死

休班記者
6 min readSep 25, 2019

不平則鳴,無論身處何地,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亦應該如此。

當香港反送中曠日彌久之際,熟悉的畫面發生在印尼:數萬名大學生響應網上號召上街;包圍國會,大叫「不要暫緩,要撤回」;馬路上展現「摩西分紅」,自動分開讓救護車通過;他們拾起石塊掉向警察,防暴以催淚氣體及水炮車還擊……

兩地契合的畫面,最相似的,莫過於那群勇敢為自由而嗚的年輕人。

印尼學生:不要暫緩要撤回

印尼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穆斯林人口,當局在保守穆斯林勢力壓力下,不時審視荷蘭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刑事法,並制定新法。其中之一就是此前計劃推出的《印尼刑法修正草案》,將同居、婚外性行為、同性關係、墮胎及侮辱元首等列作刑事罪行。

保守派力挺修例,但學生等新一代則認為新法威脅自由與人權、打擊女性、少數宗教及性小眾;加上國會在9月11日通過剝弱反貪機構「印尼肅貪委員會」(KPK)的獨立調查地位,當地民憤四起。

總統佐科維多多(Joko Widodo)20日僅宣布暫緩草案投票,有政黨更聲言會在國會重推修例,終引發數萬名學生上街。

錯估民意是當權者大忌,也是通病。佐科維多多如是,法國總統馬克龍亦然, 2018年12月「黃背心運動」爆發後,傲慢又「離地」的馬克龍在三星期後才撤回爭議性的汽油稅,並宣布派糖政策。

對比這些民選政權,無需由普選產生的林鄭月娥,當然更加有恃無恐,視人民聲音如無物。

(圖:adejoeamstrong@Instagram)

香港成學習對象

面對莫視民意的政府,印尼大學生當然看不過眼,隨即在社交媒體號召民眾集會,希望迫使政府讓步。

與香港一樣,他們展現創意在社交媒體分享各式各樣的文宣及懶人包,並討論各種應對手法。他們又以#HidupMahasiswa(學生萬歲)及#ReformasiDikorupsi(腐敗的改革)等標籤,希望引起世界各國媒體注意。作為爭取自由的同路人,大家不仿「We connect」一下。

雖然無從得知這些文宣是否受香港啟發,但可以肯定的是,香港抗爭者已成為他們的學習對象,他們的Twitter及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,不時分享港人以雪糕筒應對催淚彈、以雨傘防衛等妙計。

迫使民選政府回應訴求

9月24日,爪哇島、蘇拉威西島、巴里島等地的民眾響應號召上街示威,有學生呼喊口號,有人毀壞國會大門試圖闖入並尋求對話。

他們戴上口罩,裝備似乎不及香港的前線手足多。示威者拾起石塊等雜物掉向警方,又以木條、掃把、甚至火槍等近距離攻擊。

防暴以催淚氣體及水炮車驅散,學生又撐起雨傘、架起路障,並焚燒雜物抵擋。最後他們成功破壞警方一輛水炮車。其中一個原因,相信是當地警方較為克制。

這班學生深信,只要人數夠多,定能迫使政府回應訴求。印尼擁有民主體制,總統由人民選舉產生,自然需回應市民訴求,民主社會本應如此。

遺憾的是,香港的政制並不健全,特首的權力並不是由港人賦予,港人亦無法收回。這就是一直以來香港示威及抗爭的難處,亦反映爭取「真普選」或「獨立」的重要性。

印尼二十年民主之路

民主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,1998 年5月印尼人民推翻威權政治強人蘇哈托的統治,至2004年開始直選總統,民主化二十年間經歷風風雨雨,才由從獨裁轉型民主,從貧窮邁向富裕。

當然,印尼社會現今仍有很多不足。《印尼模式: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》(Indonesia:Twenty Years ofDemocracy)提到,該國的伊斯蘭教的背景,加上教育落後等原因,使國內的民主政體某程度上有形無實,未能完全發揮。

但人民會進步,社會會發展,縱使「民主」不可能完美,但它給予人民一個渠道,一個嘗試,以及一個改變的希望。人口族群結構、國土相對簡單,經濟及教育相對充足的香港,理論上應能推動更佳的民主進程,惟至今仍是原地踏步。

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

回到文章最初,正是因為有太多不公,才會有人不平則鳴。九百年前范仲淹的「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」;到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,亨利(Patrick Henry)的「不自由,毋寧死」,為自由及公義挺身而出,是跨時代跨地域的。

由2010年茉莉花革命的「阿拉伯之春」,2013年烏克蘭革命的凜冬烈火,再到美國「Never Again」槍械管制運動,2019年7月的非洲蘇丹的「還權於民」抗爭⋯⋯今日來到香港的自由之夏,印尼的改革之秋。

這個時代,互聯網使大家在彈指之間連結、學習、溝通。無數勇敢爭取自由的年輕一代主導下,加上一群相信且擁抱自由的民眾,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抗爭模式,撼動政權,感動人心, 是為「時代革命」。

--

--